人为什么要社交?

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观点,也可以是一个简单得有些蠢的回答:因为我们有需求。我们有需求,所以我们进行社交活动。不论是你,还是你心仪的女生/男生。那么下一个问题就很显然:我们需要的是什么?

我们需要的是什么?

这个问题是有平凡解的,正如哲学里韦伯所言“工具理性”,我们需要钱,需要名,偶尔需要色,因为这些是活着或多或少都需要,且能达到其他很多目的的东西。但除此之外呢?我们就要借助拉康:我们要找“自我”,这种主体性的追求表现得就多种多样乃至千奇百怪了。(详见“拉康精神分析”系列)

首先,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娱乐至上,走到何处都能看到短视频、wxqq、游戏,这是得到认同的最简单高效且唾手可得的办法。

接着是“偏见”,我们随意树敌来使自己高高在上,道德绑架、网络暴力、贬低他人或否定他人的“常识”,不管其逻辑多么“正确”,我们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理由,得到了自己给自己的多巴胺奖励。(当然,世界上也不存在什么“正见”就是了)

接下来便是自我表现,这个便无需多言,如果老板办公室摆满了红木家具,女生精心化妆打扮,直接夸就对了。(有时也会显得作做,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讨论什么是“自然”)

还有没有再高级一点的?有的兄弟有的,我们也有精神的追求,只不过当我们刻意表现时,就已经异化为了对“认可”或“认同”的需求,社交时我们满足这种需求便是。

当然,还有没那么“肤浅”的,对真实做事的人,可能也有要帮忙的需要。当然如果你没有这方向的兴趣,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大概会是个累人的活。

最后还有一种“精神的修行者”,“修行”便是他们的追求,他们会有着某种信念,尽管可能内容很奇怪。

这些奇形怪状的需求其实也没有如此的泾渭分明,而是会以“流动”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上,甚至也会随着人的状态变化(见脑科学《奖赏机制》)。就以“精神修行”为例,这种人也许不多见了,他们有着某种明确的价值观,并会看不起居其下的人而追奉居其上者,这其中也能见到“自负”、“偏见”的影子,同时也存在得到认同的渴望,狐锋亲眼见证过许多这样的人,至于其来源我们就不在这里讨论。上面列举了那么多常见又典型的需要,意在通过归纳基本的需求来让大家理解人的需求模式,社交的过程很像一次“营销”。

换一个角度考虑,就是狐锋在《狐言锋语 成功》中讲到的集中情形,即是对他人认可的追求,对被需要的需求,“存在”的需求,不迷茫的需求,行于价值标尺更进一步的需求,以及归属感的需求(这是一种复杂综合,却又有明确模式的需求)诸如此类。

为什么说“说什么不重要”

因为这里指的是“说的内容”本身不重要,这只是我们满足需求的载体,即使内容不同,只要行为模式相同,其背后需求就是基本相同的(有一种化学“等电子体”的感觉)。但是也并非说可以脱离内容这一载体,曲高和寡就是最好的证明。基于内容的社交就是生产生活的伴生物,对很多人来说,既然有东西可聊,那为什么不聊呢?

那有没有不借助内容来满足需求的呢?有的兄弟有的,肢体行为便是最直接的方式。顺带一提,考古学证据表明,原始人类会将三分之二的清醒时间花在为同伴疏毛上,这是远超其他动物的奢侈行为。与关系亲密的人直接接触就可以满足需求。单就生理上,也伴随着多巴胺和催产素的释放。但生人为何会尽力避免接触呢?这就涉及“自然”的问题了,会在以后的篇目里讨论。。

社交就这么简单吗?

只要满足他人需求就能完成社交了吗?其实这才是门槛,事情远没那么简单。满足需求的过程就是一次社交的过程,而我们还要处理好如何进入社交、如何延续社交建立关系,这是博弈的过程,也是社交最精妙的所在。下篇再续。

后记

这本来是主体段落的注脚,狐锋移到了后记。对我们主动的一方而言,没必要谁都去满足,因为我们满足需要的过程也在付出成本,换个角度讲,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值得,这也是心灵合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