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成功"虽说早已被人们打上"成功学"的标签,又被狐锋判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死刑,但我们还是要来讨论一下,在传统价值观收到冲击的当下,"成功"还是否存在

诚如"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",我们早已深谙"视角主义",即不同视角、立场下的价值观不同,乃至世界观不同。就以计算机领域为例,在校学生觉得期末考能拿高分能拿大厂offer的很厉害,在大厂的,觉得能拿高薪,当管理的厉害,搞算法竞赛的觉得能拿奖的厉害,搞科研的觉得能发论文的厉害。这些"厉害"的定义各不相同,或重合,或冲突,但狐锋觉得,能做到上述任何一项的都厉害。于是乎,第一种成功的定义便得到了,即纵使在绝对虚无下,在某一范围内取得超过别人成就的便是成功。当然,这里还有一个显然的限制条件:"成就",即需要受到大部分人认可,在这里写文章自娱自乐的狐锋,就离这种成功很远。从回报看,这种成功便能得到众人仰慕,而这种受人仰慕的地位也自受人仰慕,从这个意义上,无疑是很大的成功。

第二种"成功"乃不可替代性,当你成为他者不可或缺的存在时,便能够得到一切(见社交原理)。当然其前提是他人有这个需求。同时,小I也曾对狐锋说过"世界上那么多人,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",俗话说"地球没了谁照样转"此言得之。不过,亦有云"没有最优只有更优",若能做到对他人最优选择,也便是"成功"。(但狐锋很讨厌多余的竞争,最后只会把"成本"卷的很低,谁都不好过)当然,这种"成功"也是建立在相对意义上的,与上一种异曲同工。即使从狐锋离这种"成功"很远的意义上也是。

第三种便是叔本华在《一切皆在孤独中成全》讨论过的,小I也不止一次地说过"世界不过是一场巨大的游戏,你要学会创建自己的规则",也就是找到自己的价值标尺并沿着它走下去。当然,这也意味着这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路,否则一个价值标尺的尽头不是空虚就是另一个价值标尺,就后者而言,这个价值标准就必须依附另一个标尺存在,而若价值标尺有穷这就会是一个悖论。树立自己的价值标尺,这条路可能会很孤独,但不迷茫。然而缺点也显而易见,这条路的结局必然是BE,我们无法走完这条路,但有意义地死去也许会多几分欣慰。

最后一种便是顺应社会,无论是“乡土社会”还是“娱乐至上”的现代社会,没有既存的标尺,所有的价值标准都可以成为玩物,所以“成功”就是“存在”,也只在瞬间。只要成为社会的一部分,泯然众人,便是“成功”的。

综上所述,“成功”便要求我们一直在路上。无论是“彻底躺平”还是“卷死”都是成功,唯有迷茫不定离成功距离遥远。先前狐锋和一位学长讨论出过一个结论“要么卷死,要么躺平,中间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都是浪费”。不知该作何感想,祝早日成功。

最后再记叙一种“失败”作为后记吧。这种失败便是顺从社会的期待,但努力到最后才会发现,社会期望的“既要又要”存在极大的矛盾,而满足了社会期望却不会得到任何个体的承认,甚至遭到否定。最后才发现,社会期望不过是虚幻飘渺的谎言,个体博取利益的糖衣。正如太宰治在《人间失格》中写“我才知道,别人口中的‘世界’就是他自己”